商铺装修
商业场所通风改造实务:方案设计与施工要点详解
在商业空间运营中,通风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室内空气质量、顾客体验与能耗成本。尤其在老旧商业场所或功能调整的空间内,通风改造已成为提升环境品质的必要工程。本文结合实际项目经验,从方案设计逻辑到施工落地要点展开详细解析,为从业者提供可参考的实务指南。
一、方案设计:从需求诊断到技术选型的全流程把控
(一)现状评估与需求拆解
改造前需进行三维立体式调研:首先通过风速仪、温湿度传感器实测现有系统参数,记录风管走向、设备型号等物理档案;其次访谈商户与物业人员,梳理投诉集中的异味区域、闷热时段等使用痛点;最后对照《商店建筑设计规范》GB50228-2018,核查人均新风量、换气次数等关键指标达标情况。例如某连锁餐饮商场改造前检测发现,用餐高峰时段厨房区域换气次数仅 8 次 / 小时,远低于规范要求的 15 次 / 小时,成为油烟倒灌的主因。
(二)功能导向的系统重构策略
根据商业业态差异制定针对性方案:
零售空间:以均匀送风为核心,采用变风量(VAV)系统结合线性 diffuser(条形散流器),在保证 20m³/(h・人) 新风量基础上,通过热成像技术优化风口布局,避免高档服饰展示区出现气流死角。
餐饮区域:建立 “源头控制 + 末端处理” 双重机制,厨房设置低空排放油烟净化器(净化效率≥95%),就餐区采用下送上回气流组织模式,利用地面送风柱输送经活性炭过滤的新风,有效控制 PM2.5 与 TVOC 浓度。
地下商业:针对自然补风不足问题,设计机械补风与消防排烟联动系统,补风量按排烟量的 80% 配置,确保火灾时疏散通道正压送风维持在 25-30Pa。
(三)规范遵循与技术创新平衡
在满足《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》GB50243-2016 基础上,积极引入新技术:某购物中心改造中采用热管式热回收机组,在过渡季实现新风与排风的显热交换,经测算每年可节约空调能耗约 18 万度;针对挑高空间(≥6 米),采用射流诱导通风技术,通过喷嘴射出高速气流推动空气循环,减少传统风管用量 30% 以上。
二、施工要点:从管线排布到系统调试的精细化管理
(一)前置规划与空间协调
改造项目常面临 “空间紧凑 + 工期紧张” 双重挑战,需运用 BIM 技术进行管线综合排布。某百货商场改造中,通过建立包含原有消防管道、喷淋系统的三维模型,将通风管道截面从矩形(1200×600mm)优化为椭圆形(长轴 1000mm,短轴 700mm),在保持风量不变前提下,避免了与结构梁的 17 处冲突点,缩短现场调整时间 15 天。
(二)关键工序质量控制
风管制作:高压系统风管咬口缝需进行密封胶处理,矩形风管边长大于 630mm 时设置加固筋,加固间距不大于 1200mm。某项目采用角钢法兰连接工艺,法兰螺栓孔间距控制在 100mm 以内,经漏光检测漏光率仅 0.3%,优于规范要求的 1%。
设备安装:风机吊装采用弹簧减震吊架,水平偏差控制在 2/1000 以内;组合式空调机组安装前进行漏风量测试,当工作压力为 1000Pa 时,实测漏风率 1.8%,满足《组合式空调机组》GB/T14294-2008 中≤2% 的要求。
系统调试:分阶段进行单机试运转与联合调试,空调水系统进行 1.5 倍工作压力的水压试验(保压 30 分钟无压降),通风系统按设计风量的 10%~15% 进行增减调试,使各风口风量与设计值偏差≤15%。某项目调试中发现中庭区域风速达 0.8m/s(规范要求≤0.5m/s),通过调整变风量阀开度,最终将风速稳定在 0.4m/s。
(三)隐蔽工程与安全管理
改造项目中隐蔽工程验收尤为重要:吊顶内风管保温层厚度采用针式厚度计抽查,偏差控制在 - 3% 以内;穿越防火分区的风管设置 2.0mm 厚钢板制作的防火阀,安装位置距墙表面不大于 200mm,并在施工日志中留存影像资料。安全管理方面,针对高空作业(≥2 米)设置双层防护架,动火作业区配备灭火器材并设专人监护,每日施工前进行班前安全技术交底,确保改造工程零事故。
三、典型案例:某社区商业综合体通风改造实践
(一)项目概况
该综合体建筑面积 2.8 万㎡,地下 1 层为超市与车库,地上 3 层为餐饮与零售,原通风系统运行 10 年,存在噪音超标(营业区达 65dB)、油烟扰民等问题。
(二)改造方案
超市区域:采用地板送风系统,在货架间设置 DN300 圆形送风孔板,送风速度 1.5m/s,结合顶部排风形成垂直气流,CO₂浓度从改造前 1200ppm 降至 800ppm 以下。
餐饮楼层:每户厨房增设动态风压平衡阀,根据炉灶开启数量自动调节排风量,油烟经三级过滤(机械过滤 + 静电吸附 + 光催化)后通过新增 15 米高专用烟道排放,经环保检测油烟浓度 1.2mg/m³(国家标准≤1.5mg/m³)。
地下车库:安装 8 台射流风机(间距 15 米),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根据车流量自动启停,CO 浓度峰值从 50ppm 降至 25ppm,同时将排风机与消防系统联动,火灾时切换为高速排烟模式。
(三)实施效果
改造后室内舒适度显著提升,顾客投诉率下降 82%,能耗同比降低 14%,其中热回收系统每年节省电费约 12 万元。项目通过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,成为区域商业改造示范项目。
四、结语
商业场所通风改造是一项技术性与协调性兼具的系统工程,其核心在于以业态需求为导向的精准设计,以及施工过程中对规范的严格遵循与细节的极致把控。从业者需在实践中积累数据(如不同业态的典型通风参数),建立从前期诊断到后期运维的全周期管理体系,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施工,实现商业空间环境品质与运营效益的双重提升。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,未来通风改造将更注重可再生能源应用(如太阳能通风器)与智慧化控制(如基于 IAQ 传感器的自适应调节系统),这也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