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店创业
商铺压低成本有妙招:采购谈判里的实用技巧
开商铺的人都知道,进货成本多压下一分,利润就多一分空间。但跟供应商谈判时,光喊 “便宜点” 可没用,得讲究些不动声色的门道。这些门道藏在一次次你来我往的沟通里,既得有算计,又得懂人情。
先说说 “摸底” 的学问。这可不是简单比价,得像侦探一样挖细节。每次进货前,不妨多跑几家批发市场,装作无意打听同款商品的价格和供货条件。遇到热情的摊主,还能套出些行业内情 —— 比如 “月底厂家冲量,拿货能再少两个点”“这款杯子下月要换包装,旧款清仓价更划算”。等跟常合作的供应商谈时,不用直接比价,只说 “前几天见别家给的起订量比这低三成”,对方多半会主动松口。有次我帮朋友谈一批玻璃杯,就靠提了句 “XX 街那家说能送配套杯垫”,供应商当场就加了赠品,算下来相当于省了五个点的成本。要是对方反问具体哪家,笑着打个哈哈:“光顾着看货,店名倒没细看”,既保留了余地,又让对方知道你有备选。
谈判时要学会 “给台阶”。老商户都明白,供应商也是要赚钱的,把话说死了,生意难做长久。有个开服装店的老板分享过,她从不一上来就猛砍价,而是先夸供应商的货质量稳定,说 “老顾客都认你家的款,上周还有人专门来找这款牛仔裤”,接着才提 “最近客流量少,资金周转有点紧,要是能按这个价拿,我多补两箱货,咱们这月量走起来”。这种把 “压价” 和 “增量” 绑在一起的说法,供应商往往更容易接受。毕竟对他们来说,走量比单次高利润更实在。还有个小技巧,谈判时多提 “咱们长期合作”,哪怕是第一次打交道,这话也能让对方觉得你有诚意,不会只盯着眼前的三瓜两枣。
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 “算细账”。采购时不能只看单价,得把所有隐性成本都摊开。比如进一批包装食品,除了单价,还要问清是否含运费 —— 要是供应商报的价不含运费,自己找车可能更便宜;破损怎么赔 —— 是按个数补还是直接扣钱;滞销能不能换 —— 旺季进的货卖不动,能不能换成淡季畅销款。有次我帮便利店谈饮料供货,供应商一开始咬定单价不能降,后来我们算清楚 “每次送货晚一天,冰柜空着的位置相当于少赚五十块,再加上补货的人工成本,一周下来损失不小”,对方最后不仅同意降价,还承诺了超时赔付:晚到一天,整批货再便宜两个点。
另外,谈判时还得学会 “抓时机”。供应商也有自己的压力点,找准了就能事半功倍。比如月底或年底,他们要冲业绩、回笼资金,这时候谈价格往往能让步更多;遇到新品牌推广,供应商为了打开市场,可能会给出更低的起订量或更长的账期;甚至下雨天去谈,对方生意少,更有耐心听你提条件。有个开文具店的老板就很会抓时机,每年开学前一个月,他会集中跟供应商谈,“这时候他们都想把货铺到店里,我就说‘要是价格能再低五个点,我把货架最显眼的位置给你家产品’,十有八九能成”。
其实说到底,采购谈判不是打硬仗,而是找平衡。既要让供应商有钱赚,又要为自己留余地。多观察对方的在意点 —— 有的看重回款速度,那就承诺 “到货验收后三天内付款”;有的在意长期合作,那就说 “只要这次合作顺利,明年全年的货都从你家拿”。抓住这些关键处灵活调整,比硬邦邦地讨价还价管用多了。毕竟做生意讲究细水长流,一次谈成不算本事,能把成本稳稳压在合理区间,还能让供应商乐意长期合作,才是真能耐。